知书 明理 刻苦 图强
学生作品
当前位置 >首页 >师资力量
儿时的记忆,老爷爷,麻糍,古色文化。
——题记
儿时与其他孩子们玩捉迷藏,躲着躲着便闻到从不远处飘来的香味,顺着那香味儿走过座座古房,迈上青石台阶。轻轻推开那扇虚掩着的木门,“咯吱”的声音让我心里一慌。
我悄悄探出头去,院子里的老爷爷听到声响,放下了手中的木杵。
“进来吧。”老爷爷慈祥地望着我。
我怯怯地迈着小腿走了过去,老爷爷给我拿了一个小板凳,我乖乖地坐在一旁看他打麻糍。
老爷爷将浸泡的糯米洗净,倒入饭甑中,再把饭甑放入加水的大锅中,待糯米蒸熟趁热倒入石臼,一粒粒糯米饭晶莹透亮,米香萦绕。开始敲打,老爷爷年事已高,每敲打一下,手背上的青茎便鼓起,但他依然使劲地将手中的木杵一锤到底。打麻糍不能慢,糯米凉了就不好打,每隔几下,便要将木杵沾点水,把糯米团翻个身再继续打,这样的糯米团才会打得均匀又细腻。糯米饭被打成了黏乎乎的糊状,我看到老爷爷额头渗出的汗珠,也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糯香。
我咽了咽口水,老爷爷拿了一小团,在豆粉中打了个滚,递给我。入口,热乎乎、软绵绵、糯唧唧、香喷喷的,吃了一口,还想吃一口,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。待过了许久,舔舔嘴角,还有一丝甜味漾在心头,像吃了蜜一样,让人久久回味。
之后,我一放学便往老爷爷的家中跑。久而久之,便看到家中老爷爷和一个男孩子的照片。他见我看得那么入迷,便放下木杵,坐在屋檐下。
“我有个不争气的儿子,他呀,大学毕了业就去了北京工作。”老爷爷叹了口气,摇摇头,说:“我这门手艺呀,怕是要失传喽!”
我那时还小,只知道北京好远,很繁华,在北京工作怎么叫不争气呢?
过了几年,我上了初中,全家搬到城里去住。临走前,老爷爷用手帕给我包了一大团热乎乎的麻糍,让我带在路上吃。之后在城里,我也吃过无数次的麻糍,却吃不出儿时的味道。是呀,这用机器做的高效速成的东西,又怎及得上故乡纯手工的滋味呢?那嚼劲与清香里,该是满满的心意吧!
……
不久前,我又回到了老家的那个小镇上,走在路上,不知觉又来到了那青石台阶前。
熟悉的味道!我推开门,一位叔叔正娴熟地打着麻糍。莫非,他就是……我走过去,问:“叔叔,请问这儿住着的老爷爷呢?”
叔叔打麻糍的手颤了一下,停住了,道:“你找我父亲吗?他三年前就走了。”
声音有些哽咽。走了?老爷爷,离开了人世?
“叔叔,我可以尝一下你打的麻糍吗?”
他点点头,洒上黄糖粉,递给我。我一口咬下软糯的麻糍,久违的味道!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暖流,在那一瞬间,我的眼前便浮现出老爷爷生前的模样,模糊地清晰着。
“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能继承这个手艺,幸好没让他带着遗憾离开。”他说:“北京虽好,我的工作待遇也很好,但我的根却只属于这里,我忘不了父亲悠悠的糯香,也希望这糯香能源远流长。于是,我便辞去了工作,回到家中,父亲手把手教会了我打麻糍。在我真正打出让他满意的味道的那晚,他离开了,脸上带着笑容地离开的。”
说完,叔叔抹了抹眼中流下的泪。
我陪他聊了好一会儿,便起身离去。临走时,叔叔给了我几块他打的麻糍,依旧是热乎乎,香喷喷的。
天公不作美,雨倾盆而下。我漫步在这青石板的路上,雨水拍打着青石板,木杵撞击着石臼,“咚,咚,咚”,犹如一首古老的歌谣,响在这寂寥的小巷。
糯香飘飘,乡愁绵绵……
初二(11)班朱熠唐
指导老师:邹冬云
版权所有: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 建议使用:1920×1080分辨率,24位以上颜色、Netscape8.0、IE10以上版本和最新版本的各类浏览器
地址:宜丰县城城东南路102号 电话:0795-2756183 邮编:336300